(关注“洞庭虾网”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小龙虾养殖技术和资讯。)
大家好,欢迎来到“洞庭虾网”!作为一个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县,南县有很多地名是根据形状或方位来命名的。很久以前,一些形状如“嘴”的浅滩以“嘴”冠名,虽然后来围湖造田,浅滩成洲,泛洲成县,但古老的地名仍然保留下来,如今冠以“嘴”名的乡镇有乌嘴乡、青树嘴镇。
久雨后的初春晴日,特别温暖、特别温馨,很想去乡里走走。约上政府办的同志,到乌嘴看养虾。两人处理完案头文件,相约九点从县政府出发。乌嘴离县城较近,十二、三公里,不到二十分钟即到,乡里的书记、镇长早在乡里等候。大家稍作寒暄,便直奔主题,下乡看虾。
水是小龙虾的命脉。小龙虾养殖,不仅要有水,而且要有好水、活水。乡里的徐书记带着我们来到向阳渠,这是全县最直的一条水渠,十三公里的渠道没有一个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工开挖而成,被誉为乌嘴乡的母亲渠。雨季,乌嘴乡的内渍通过向阳渠用电排排出;旱季,则通过向阳渠从大通湖引水灌溉。如今的向阳渠,则是稻田养虾的活水源头。虽然前些日子一直下雨,但脚下的向阳渠仍是一汪清水。徐书记说,现在渠道两旁的生态修复很好,堤边栽满水杉,堤面长满青草,没有黄土裸露。树好了,草绿了,水也就清了,沿渠两边,能养虾的稻田都养了虾。
乌嘴地势西高东低,东临大通湖。我们自西向东沿乡村公路驱车前行,一路感受湖区春色。不到湖区,不知湖区人民的勤劳。不到湖区,不知万顷平原的春色。春寒料峭,但田间地里,触目所及,尽是春光如画。绿油油的油菜,像一个个、一排排、一片片穿着绿色衣裳的春姑娘,立在田野中,站在田埂上。马路旁、房屋后的空坪隙地,也净是油菜姑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生怕被春色遗漏似的。一些赶着个儿长的油菜,早早开出金黄的花朵,报送着春天的信息。
三新垸村,紧挨大通湖,是乌嘴乡地势最低的一个村。我们把车子停在大堤上,大通湖一眼望不到边际。村里的彭支书告诉我们,以前湖里尽是养殖围网,水质很差,退养还湖后,水质好了,大通湖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经常有人驱车来此看湖赏景。彭支书指着堤下的三新垸村说,村里最大的特色是稻田养虾,全村80%以上的稻田被开发成虾田,80%以上的农户是稻田养虾户,稻虾种养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乌嘴乡的徐书记介绍,三新垸村过去十年九涝,水稻产量低,油菜不能种,是全乡条件最差、农民收入最低的村。现在发展稻田养虾,开沟筑堤,防涝抗旱,水旱无忧,稻虾田亩平增收3000元以上。三新垸村已成为全乡条件最好、农民收入最高的村,是典型“后队变前队”。
三新垸村八千亩稻田,已养虾六千多亩。一千多亩没养虾的稻田,是因为村里承担了大通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项目要求得种红花草籽,以绿肥替代化肥。虽然稻田养虾可以大幅减少农药化肥施用,也属农业面源治理,但是亲身感受过大通湖水质由好变坏、又由坏变好的湖区人民就是质朴实在,愿意为大通湖的“一汪清水”作出贡献。大通湖退出投肥养鱼,周边田地稻田养虾、种植绿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保护了大通湖的良好水质。看着这碧波荡漾的湖水,大家笑着说,这变好的水质也有小龙虾的贡献。
大家走下大堤,在稻虾田里随意走动。村里的大小村道都是水泥路面,走起路来格外轻松。房前屋后的水杉成排成列,稻虾田边的水渠纵横交错,虾田里风光施旎,田埂上油菜遍地。眼前的稻虾田“白绿相间”,白的是虾田清水,绿的是田埂油菜。“这么大的稻虾基地,虾苗怎么解决?”我问。“主要是自繁自养,农户自己留种,有时也从外面购种补苗或更新苗种。”彭支书直言不讳。长期留种,虾苗品质容易退化,我建议村里实行育养分区,建设专门的苗种基地,提纯复壮,改良品质。问到虾苗长势,彭支书介绍,“今年持续低温阴雨,虾苗出苗比往年要推迟十多天,现在很少有虾苗上市。”想着年前在福建考察南美白对虾养殖时,厦门、漳州的土塘南美白对虾养殖都有薄膜覆盖,以增温养殖提前上市。由此,我建议,可在专业化的育苗基地冬天盖膜增温,提前培育虾苗,提高养殖效益。大伙都说,这是好主意,可以先试验,再推广。
两排水杉夹一道,两排水杉夹一渠,这是湖区的典型景观。一条两边是高大水杉的村道引着我们向前行进,村道四周是虾田,虾田旁边伴水渠。看到水渠里有个虾笼,我不由自主停了下来。旁边一位老农走了过来,上身一件花绒衫衣,下身穿着下水服,格外精神,格外干练,一看就是种田“老把式”。老农姓蔡,今年63岁,去年在自家田里养虾,除去开沟、虾苗等投入,每亩净赚一千多元。“今年不要开沟,不用投苗,每亩可赚四千以上。”老蔡信心满满。不仅在自家田里养虾,今年还把周边五十多亩预留种绿肥的田也流转了过来,老蔡指着新开的虾田,笑容可掬地告诉我们。“你穿着下水服忙什么?”我问。“给虾田灌水、消毒,马上要投苗了,得做好准备。”老蔡回答。人勤春早,养虾人忙着虾田春耕。“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我追问。老蔡指着渠道对面的一个小伙子说:“那是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今年也回来一起养虾了。”小蔡纵身一跃,跳过渠道,来到我们面前。“你是自愿回来养虾的?”我问起小蔡。“我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养虾效益好,回来养虾,既赚钱又照顾家,当然愿意。”小蔡和我们聊了起大学毕业后在长沙的创业和回乡养虾的打算。听着小蔡的养虾设想,想着三新垸村大部分群众在村养虾致富,我对“未来谁来种田”找到了答案。
问到养虾是否存在困难,老蔡说:“规模扩大了,资金周转有点困难,想贷款五万元。”我告诉他,“县里支持稻虾种养,专门设立了稻虾贷,不要抵押物,可以直接申请贷款。”我让乡里的同志帮助与农商行或邮储银行衔接,同时让驻村干部多到村里开展调研,及时解决稻虾种养的用水、种苗、技术、销售等困难问题。
水渠里的虾笼一头拴在岸边草丛上、一头置于渠道的水中间,我好奇地扯收虾笼。老蔡说,这虾笼主要是捕野杂鱼的,渠道里的野杂鱼少了,引水时就不会因有水中有野杂鱼而吃食虾苗。收拢虾笼,有两只大龙虾、五条小杂鱼。看着两只大龙虾,一位同志说:“这是去年的成虾。”另一位观察仔细:“这是种虾,有好多虾仔。”老蔡说:“只要气温升高,抱卵虾的虾苗就会离开母体,快速生长。”说着说着,话题又扯到了彭支书。他以前养鳝鱼,现在改养小龙虾。彭支书从事水产养殖十多年,以前鳝鱼效益好养鳝鱼,现在小龙虾效益好改养小龙虾。他告诉我们,只要水利条件好,养殖设施到位,水产养殖可以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品种。彭支书的话道出两层含义,一是养殖设施要到位,二是养殖品种要适应市场需求。南县的稻虾种养正是适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一片蓄满水的虾田引起大家注意。走近虾田,田水清澈,一些没被水淹的禾蔸露出水面。彭支书介绍,这虾田的主人姓刘,已养虾四年,面积六十来亩,亩年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去年赚了18万元,是村里的规模大户。对面虾田,一位老农拖着塑料垡子在田里来回走动,不时往水里撒放石灰。老农告诉我们,这是给虾田消毒,小龙虾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虾苗投放前,消毒要彻底。
一家一户的稻虾种养,富了农民、富了产业、富了乡村。稻虾企业也在不断涌入,给稻虾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彭支书介绍,去年一位返乡创业的广东老板在村里流转一千多亩稻田建设标准化稻虾基地,给全村稻虾标准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示范。不懂技术的散养户只要跟着他干就行,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标准化基地成为全村稻虾种养的活教材,而且稻虾企业进来后,散养户的小龙虾搭上了规模企业的销售便车,卖价更高。镇里的徐书记告诉我们,去年乡里还引进了一家港资企业发展以稻虾种养为主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打造集养殖、休闲于一体稻虾公园,目前虾田建设基本到位。
不知不觉,时间将近十二点,我们从三新垸村返回乡里。长胜公路旁的一处稻虾基地别具一格。虾田四周用竹竿搭建起一圈宽五、六米的棚架,这是其他基地没有看到的。同行的同事说,这是稻虾养殖的立体种养设施。夏天,利用棚架种植丝瓜等藤本蔬菜,同时棚架为小龙虾遮阳避暑,延长小龙虾生长季节和上市时间,提升稻虾种养效益。
行走在初春的阳光下,全身暖暖的。感受这忙碌的虾田春耕,心更是暖暖的。 (作者:武深树,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现挂职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写于2019年3月4日,星期一,天气晴。)
来源:红网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临走点下方拇指留个手印证明来过。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