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8|回复: 0

全国农技中心:中晚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要点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231

帖子

35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58
发表于 2023-8-6 17: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黄淮、江淮、江南等部分稻区出现强对流和强风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两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害虫迁飞扩散,当前正值中稻拔节孕穗期,中晚稻“两迁”害虫暴发成灾风险极高。为科学指导中晚稻“两迁”害虫防治,强化水稻穗期病虫防控,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制定防控技术要点如下。
1
开展区域联合监测
依托现代化监测手段,按照“省际协同、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的原则,高效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两迁”害虫种群消长和迁飞动态。同时,利用重大病虫监控管理平台,按时报送信息情报,及时共享互通交流,完善各稻区间联合监测共享机制。

2
实施分区协同治理
在大力推广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理化诱控、使用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对稻飞虱实施“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稻纵卷叶螟要抓住卵孵高峰期施药防治。突出重点迁飞通道、重点危害区域、重要发生时段,分区协同、联防联控,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水稻“两迁”害虫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华南双季稻区
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水稻种植区,是水稻“两迁”害虫境外迁入我国的始发区。当前晚稻处于移栽至返青期,重点加强水稻生长中后期虫情监测预警,加大田间普查工作力度,做好双季晚稻“两迁”害虫防控,切实减少产量损失。
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区
包括福建、江西和湖南的中北部,湖北、浙江及安徽的南部,是水稻“两迁”害虫主要危害区。重点加强中稻穗期和晚稻分蘖期的稻飞虱、分蘖末期至抽穗期的稻纵卷叶螟防控,尽量减少虫源迁出与当地辗转危害,减轻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水稻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单季稻区
包括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中北部、湖北中北部,是水稻“两迁”害虫常年重发区和秋季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回迁虫源的主要虫源地。重点加强孕穗期等时期虫情监测防控,严防稻飞虱突发危害,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减少回迁虫源基数,减轻江南和华南双季晚稻的防治压力。
西南稻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今年西南地区水稻“两迁”害虫迁入期提前、迁入虫量高、发生范围广、虫量上升快,发生程度为近10年最重。重点加强大田普查,做好分类指导,针对稻飞虱突发暴发,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稻纵卷叶螟应严格达标防治,重点保护功能叶(上三叶),降低危害损失。
3
推进科学高效防控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可随降雨短时内大量迁入,导致田间虫量突增。稻飞虱在稻株下部刺吸植株,为害隐蔽,易造成防治不及时引起“冒穿”倒伏减产。对稻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1000头/百丛)的稻田,应喷施杀虫剂,降低田间种群密度,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品种。密切关注稻纵卷叶螟蛾量和田间幼虫量,中稻孕穗至抽穗期,当卷叶或束叶尖达到60个/百丛的防治指标时,应施药控制为害,药剂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制剂或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四氯虫酰胺等化学药剂;当晚稻处于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充分发挥植株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同时,注重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好友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